今天泡熟茶,
 同款泡了三道,
 厚度和浓度的区别很大,
 突然就想解释一下厚和浓的区别。
 正常来说厚”跟“薄”相对,
 喝茶的人常说“浓非厚,淡非薄”。
 对于圈内喝茶的来说,
 这句话很妙,但另一方面,
 对圈外人又有点误导。
 因为“浓”跟“厚”虽然不是一回事,
 但确实有相关性。
 “厚”字它的内涵,
 被框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,
 基本与“浓”同义,程度弱一点点。
 因为是术语,
 而术语的意义就是精确,
 而在实际品鉴茶的过程中,
 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评茶员,
 说到“厚”,含义都是饱满的,
 我们会嫌弃茶泡太浓,
 但不会嫌弃茶泡太厚。
 一个不走极端的词,
 极大地保留了这个词的褒义。
 简单理解的话,
 “浓”就是茶汤中内质丰富,
 “厚”就是茶汤中好的内质丰富。
 如果一个茶只是苦涩物质含量多,这个茶可以很“浓”,
 但很难形容为“厚”。
 要有营养的东西多才“厚”。
 而“厚”的表现是什么感觉呢?
 有点像喝汤和喝水的区别,
 比如米汤就“厚”,粘稠度高,
 喝茶人也经常用米汤感,
 来形容一款茶的“厚”度。
 茶汤中什么物质能让人觉得“厚”?茶叶中,多糖类的含量高,就是造成“厚”的主体物质。
 而普洱茶熟茶的加工利于多糖类物质积累,在长达数十天的剧烈发酵中,不停地产生水溶性多糖。
 所以熟茶的多糖含量为所有茶类之最。
 影响“厚”感形成的因素有两个方面,工艺和原料。
 好的工艺就是要保证有效微生物形成优势。
 原料方面也不能太差,因为微生物主要是利用原料中的糖苷类作为养分,养分不足就不能进入正常的发酵程序,不能长那么多的有效菌,厚度就出不来。
 原料要有足够的品质,才能保证有效发酵,保证成品的厚度。
 所以泡好一款好的普洱熟茶,
 不是放的多一些,茶汤就会厚。
添加店主微信:meibiyao2886,陪你一起喝茶。
我们还创作了喝茶漫画,微信公众号,抖音,快手,小红书名字都是:长林留芳

